王澧泉:一生奉献,泽被家乡
2025-1-20 12:12 家庭周报核心提示: 他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中,传承和发扬他的优秀品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文/冯秉须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如璀璨星辰,闪耀着独特而温暖的光芒。他们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忠诚、奉献与担当,王澧泉同志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1924年10月15日,王澧泉出生于河北省文安县东牛家务村一个普通却充满温情的医生兼务农家庭。家庭虽不富裕,却为他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教育机会,让他得以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养分。
然而,命运的齿轮在他年少时便开始转动。1933年的洪灾,给家乡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生活陷入困境。为了寻求生计,1937年,王澧泉与弟弟王浦泉毅然闯关东,来到辽宁鞍山的钢铁厂做小工。在那里,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环境艰苦异常。王澧泉甚至不幸染上伤寒,但即便身处绝境,他凭借着顽强的信念和年轻的体魄,硬是战胜了病魔,从死神手中夺回了自己的生命。
1940年,怀揣着对家乡的深切眷恋,王澧泉历尽艰难回到文安。从此,他的人生与党和家乡的建设紧密相连。他积极投身于共产党的区政府工作,最初担任小学教员,为培养祖国的未来辛勤耕耘;后转为区政府文员,为基层治理默默奉献。同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身份成为他一生的信仰和追求。在党的旗帜下,他始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1947年,王澧泉受党组织委派,进入北京市首都钢铁厂,开启了一段新的征程。他凭借卓越的管理才能,担任首钢人事计划部部长,负责人事管理和计划管理工作。首钢初建,百业待兴,急需大量工人。王澧泉深感责任重大,他不辞辛劳地回到家乡,招募了数百名家乡子弟,帮助他们从农民转变为新中国的工人,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1956年,响应党的号召,王澧泉再次展现出他的家国情怀和大局意识,携全家离开首都北京,奔赴西北,支援那里的建设。在甘肃这片土地上,他先后在冶金部白银公司、第八、第四冶金建设公司等工作,担任过多种重要职务,包括办公室主任、公司宣传部部长、八冶中学校长、四冶政治部主任、四冶总公司副总经理等。他以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领导能力,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冶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77年,他进入中央党校司局级干部培训班学习一年,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政治素养和领导能力。
党校培训结束后,王澧泉的新征程再次开启。他受冶金部派遣,参加冀东钢铁公司的筹建工作,在北京市长林乎加(总指挥)的领导下,担任副总指挥。在筹建过程中,他不畏艰难险阻,与团队成员共同努力,为冀东钢铁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1980年,国家经济布局调整,冀东钢铁公司停建。面对这一挑战,王澧泉没有气馁,他和冀钢筹备处的部分人员转入中国冶金进出口总公司秦皇岛办事处,担任党委书记兼主任。在中冶秦办工作期间,他带领团队经办冶金部的进出口涉港业务,在六年的时间里,处理了大量的进出口业务,使国有资产得到巨大的增值。
1986年10月,62岁的王澧泉在组织安排下光荣离休。2003年10月,他因病去世,享年80岁。王澧泉的一生,是艰苦奋斗、廉洁清正、善良宽容的一生。他始终坚守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一线,不图个人得失,不畏艰苦环境;他严于律己,从未向组织伸手,始终保持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总是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宽恕有缺点的同志,赢得了同事们的高度赞誉。
尤为令人动容的是,王澧泉同志对家乡的深情厚谊。他生前一直热爱家乡、怀念家乡,关心家乡的发展建设,时常教育子女不忘故乡的养育之恩,并嘱托子女为家乡做点实事。2023年,他的长子王攻城(原中钢集团付总裁)带领兄弟姐妹,谨遵父亲遗愿,慷慨出资与家乡东牛家务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协商,共同修建了一条连接家乡与国道的通路。这条路不仅是一条通行的道路,更是王澧泉同志精神的象征,凝聚着他一生的情怀与付出。
如今,当我们踏上这条路,仿佛能感受到王澧泉同志那温暖而坚定的目光。他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中,传承和发扬他的优秀品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让我们铭记王澧泉同志的功绩,将他的精神代代相传,共同书写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