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两会 | 市政协委员卢长林:“补贴需方,提升供方”是居家社区养老新出路
2025-1-15 21:40 家庭周报核心提示: 卢长林认为,建立完善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路径,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要和选择。然而,目前养老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提出三个解决解决策略。
1月15日,在北京市政协第十四届三次会议驻地,市政协委员、北京朝阳医院心內科主任医师、知名冠心病专家卢长林表示,“补贴需方,提升供方”是居家社区养老新出路。
卢长林认为,建立完善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路径,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要和选择。然而,目前养老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一,面临庞大的养老需求,政府财力毕竟有限。目前主要是政府投入,如果政府一味承担供给,又要补贴需方,在现有条件下财政将难以为继。这种状况,尤其在广大的乡镇、县域尤其明显。
其二,当前已有很多优惠政策和补贴过多地倾向供方,但效能低、浪费大,形成养老服务品质普遍低下的现况。反之,养老产业的民间力量,在寻租中被分解,结果是劣币驱良币,政府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但民众获得感不高。
其三,养老基本服务具一定公益性质,民营资本也可以实现这种公益性。但是,除了准入门槛之外,还要面对各类开支成本,除了少数“高端”养老机构,资本利益回馈乏善可陈,民营资本积极性不高,投入的主要方都落在政府之上。
为此,卢长林在《关于“补贴需方,提升供方”是居家社区养老出路的提案》中提出三个解决解决策略:
“垄断”妨碍进步,养老亦如此,政府需要打破传统思维,放弃政府主导才有公益性的内涵,开放许可,准许民间资本进入养老市场,让竞争机制淘汰低效率和不合格的供给机构。推进非营利组织、企业及个人等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中,使其发挥各自的对养老产业补充作用。“需方”可根据个人需求与服务内涵自行选择供方。
政府作为最大的“供方”,资金投入主要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老年人助餐服务点、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构建,增加数量并同步完善功能;多元化补贴“需方”,包括强化社会福利保障,以定期发放服务替代等形式为社区“三无”老人、困难老人、75岁以上高龄老人购买服务,满足居家社区老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卫生保健、文化教育、体育健身和权益维护等多方面需求;发放75岁以上高龄老人补贴等。
对企业或非营利组织兴建老年服务设施,政府在规划、建设、税费减免、用地、用水、用电等给予优惠政策,并给予建设补助、运营补贴等。
据了解,卢长林经过了一年多的实践、调研和思考,在本次会议共带来5个提案,主要关乎养老改革,“一是希望切实帮助老百姓解决现实生活中急难愁盼的养老问题,二是利于市政府和相关部门不断优化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真正为老百姓谋更多福祉,也不断为我们的社会不断良性进步做出贡献。”